男女主角分别是陈良刘三吾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结局+番外小说》,由网络作家“小小怪下士”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听了徐妙锦一番分析,陈良韩克忠两人对视一眼。此时,韩克忠眼中流露出震惊之色。徐妙锦的话显然是他未曾设想过的。“徐姑娘,这话可不能乱说啊。”韩克忠担忧道。这一个搞不好就是诽谤朝堂重臣。就算确有此事,也不是他们两个小小的芝麻官能够抗衡的。如今朝堂之上是南方集团掌权,涉及到的又是江南方面的问题。自己又是北方籍贯,光为了考取进士,就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一旁的陈良却是觉得有些惊奇。“徐妙锦小小年纪竟然能想到这一层。”历史上,徐妙锦在最后削发为尼,出了家。“妙锦心中此事干系甚大,但这不仅仅是妙锦的猜测,还有......”“徐姑娘,感谢你的提醒,我们会谨记在心的。”陈良开口道。闻言,徐妙锦点了点头。“我怕你们毫无准备的下了江南,陈御史又在陛下面前...
此时,韩克忠眼中流露出震惊之色。
徐妙锦的话显然是他未曾设想过的。
“徐姑娘,这话可不能乱说啊。”韩克忠担忧道。
这一个搞不好就是诽谤朝堂重臣。
就算确有此事,也不是他们两个小小的芝麻官能够抗衡的。
如今朝堂之上是南方集团掌权,涉及到的又是江南方面的问题。
自己又是北方籍贯,光为了考取进士,就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而一旁的陈良却是觉得有些惊奇。
“徐妙锦小小年纪竟然能想到这一层。”
历史上,徐妙锦在最后削发为尼,出了家。
“妙锦心中此事干系甚大,但这不仅仅是妙锦的猜测,还有......”
“徐姑娘,感谢你的提醒,我们会谨记在心的。”陈良开口道。
闻言,徐妙锦点了点头。
“我怕你们毫无准备的下了江南,陈御史又在陛下面前立了军令状。”
“就这般去治水,到时候若是出了什么差错,白白丢了性命。”
见徐妙锦一脸担忧的模样,自己又和对方素昧平生。
对方能冒着风险提醒自己,足见其心思单纯又善良。
“放心吧徐姑娘,我们自有分寸。”
徐妙锦点了点头,随即便转身回府。
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韩克忠忧心忡忡道:“陈兄。”
“若是徐姑娘说的是真的,我等此次前往江南治水,不是等于送死吗?”
见韩克忠一脸担忧的模样,陈良宽慰道:“这也只是徐姑娘的猜测。”
“韩兄不要疑心,我既然敢去,必定要功成。”
“不会拿你们的性命开玩笑的。”
正在两人谈话间,只见一辆马车呼啸而过,随即停在二人面前。
“陈大人,韩大人,小的是徐家千金徐妙锦派来让我送二位回去的。”
“请二位大人上车。”
见状,两人对视一眼,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徐姑娘是个好人啊,不然靠这两条腿,不知得走到猴年马月。”
两人当即坐进车内。
......
四日后,江南地区。
“巡抚大人!已经一个多月了,老天爷依旧没有要停雨的意思!”
“大水灌溉农田,现如今已经淹死人了!”
闻言,巡抚来回踱步,亦是焦头烂额。
“朝廷不是已经派人过来了吗?”
“已经这许多时间了,怎么还没到!”
“大人,他们已经来了!但因为河水上涨,他们现在正在城外三十里处驻扎!”
此话一出,江南巡抚不顾雨势,立即走出门外。
“大人!您这是干什么!”
“当然是去迎接他们,无论如何,也得把他们给我请进来!”
江南巡抚刚出门外,一队人马便冲至府门前。
“报!巡抚大人!人我已带到!”
此时,陈良从马车内一跃而出,随即慌慌张张躲至屋檐下。
见陈良这般模样又如此年轻,江南巡抚不禁眉头一皱。
“靠,这雨还真大,差点进不来了。”陈良埋怨道。
“陈兄,一路走过来,到处都发大水。”
“农田桑田都已经被水给淹了,这怎么解决的了?”韩克忠忧心道。
“是啊陈兄,这等天灾,不是我们人力所能解决的!”
“哼!我看陈良就是在陛下面前夸大其词!逞一时口舌之快!”
“就连当地的河道总管,巡抚总督都解决不了,我们如何能解决!”
“就是!陈良就是存心想要害我们!”
“好狠毒的心,为了害死我们,拼着连自己的脑袋都不要了!”
几名南方官员一下马车就开始抱怨。
江南巡抚冷冷的看了这几人一眼,随后看向陈良,却见陈良正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些人,一来就在这起内讧,还指望他们来治水?”
“我看朝廷真是昏聩了看,江南没救了。”
想到这,江南巡抚微微一叹,但人家毕竟大老远跑来治水,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
“各位同僚,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快请进。”
几人立刻进入巡抚衙门。
“各位同僚,我乃江南巡抚周忱,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话音刚落,陈良立即上前道:“周巡抚,我就是此次主张来江南治水的陈良。”
“你看,我们这一路上颠沛流离,衣服已经湿透了,是不是给找个地方让我们先安顿安顿?”
闻言,周忱苦笑一声道:“现如今各个驿站已经都住满了。”
“你们也知道,江南发大水,城内还好,城外好多百姓的农房都已经被淹了。”
“不过我府上倒是有几个房间,已经为各位收拾好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先去你府上,再来衙门议事。”
闻言,周忱心里有些不满,但对方要求合情合理,毕竟陈良等人已经彻底湿透了。
若是染上风寒,工作更是无法推进下去。
随后,周忱便命人将陈良等人安顿去府上。
待众人走后,周忱重重叹了口气。
“周大人为何叹气?朝廷的人不是已经来了吗?”
“哎,你看看,那些人一下马车就抱怨这个抱怨那个。”
“看起来像是能治水的样子吗?况且一个个又如此年轻,能有什么真才实学?”
“方才他们更是起内讧,这样一群人,能治什么水?”
“不过他们其中有一人倒是说对了,如此天灾,非人力所能及也。”
此时的周忱极度不理解。
如今江南局势如此严峻,大雨连续下了一月,江南本就是水乡。
再加上朝廷拨的款又少,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粮食,老百姓吃不上饭。
这下又派一批这样的人过来治水,能不能治水不说,光吃饭的嘴就多了好几张。
自己为了赈灾,已是天天喝稀粥,再这样下去,江南本地官员都要吃不上饭了。
不过多时,只见先前派去的几名安顿陈良等人的下人走了进来。
“他们人呢?怎么没有跟你们一起回来?”
“巡抚大人!他们说他们一路颠沛流离,没有精神议事。”
“说是明日再议,一个个都不肯过来了!”
“什么!”
“陈良于翰林院抽调人手前往江南治水,这是陛下的旨意。”
朱标一开口,众人顿时安静下来。
陈良点起几名官员,被点到的人一个个如丧考妣。
但碍于太子在此,且又是皇上的旨意,众人也不敢有什么埋怨之言。
见众人兴致不高,陈良呵呵一笑。
“各位,不必如此,若是治好江南水患,那可是大功一件。”
“届时各位还朝之后,陛下必有嘉奖。”
话音未落,其中一名南方官员若忍不住反驳道:“嘉奖?”
“御史大人,江南水患就连那些大臣都无能为力。”
“中书省前前后后又是派人又是花费金银,也没见什么成效。”
“他们都解决不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入翰林的人?”
此话一出,众人立刻跟着附和。
“没错,御史大人,太子殿下,江南水患真不是我们几个人就能解决不了的。”
此时,站在一旁被选中的北方官员也一个个看着陈良。
其中一人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一旁的韩克忠拦下。
太子朱标心中亦是觉得,仅靠这些初入翰林的学子去治理江南水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陈良已经答应朱元璋,若是还未出发便因为困难而止步不前。
那可是欺君之罪,陈良性命就要交代在奉天殿上了。
“各位,这件事是我在陛下面前答应下来的。”
“我既然敢答应,就有治理好江南水患的把握。”
“各位相信我陈良,我向各位保证,不出三月。”
“大家便能凯旋而归,人人有功!”
陈良一副自信慢慢的模样,仿佛江南水患不过小事一桩。
见对方如此自信,朱标便也没有再说什么。
“没错,我们应该相信陈大人,这可是咱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南方官员中突然想起一人的声音。
陈良不免有些诧异,放眼望去,见说话者竟是南榜新科状元陈安。
“御史大人,陈安自愿前往江南治理水患。”
方才陈良点将之时,并未点到陈安,如今对方却主动请缨,令陈良不禁有些诧异。
“各位看见了吧,陈安能够主动请缨,证明人家就有这个自信,能治理好江南水患。”
“事在人为,三日之后启程,我等各位凯旋。”朱标鼓舞道。
......
皇宫偏殿内。
“徐达,咱可是许久都未曾和你谈心了。”
此刻坐在朱元璋对面的,正是大明魏国公徐达。
“是啊,陛下日理万机,臣也不好打搅。”
闻言,朱元章顿时面露不悦之色。
“徐达,咱们素来以兄弟相称,这里又不是奉天殿,你这么拘谨干什么?”
此话一出,徐达先是一愣,随即哈哈笑道:“你这么说,那咱可就不客气了。”
“大哥!”
两人酒过三巡,朱元璋突然开口道:“徐达,今日早朝之事,你认为如何?”
“挺好,挺好。”
“啧,什么挺好,咱问你那摊丁入亩的国策,你有什么看法?”
“咱不过一介武夫,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
见徐达并不上心,光顾着吃喝。
朱元璋一把将其手中的酒杯按下。
“说正经的,这次江南水患且不知他有没有能力治理,还要推行国策。”
“那些个文官,一个个只顾着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于治水却拿不出一个好法子来!”
见状,徐达松开酒杯,眉头皱了皱。
“大哥,这治理国家的事情,咱真是弄不明白。”
“不过那个叫陈良的竟然敢当着大家的面拍着胸脯保证,想必有几分本事。”
“既然已经派他去了,就不要心生犹疑,让他们放手干就是。”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一名仕女走至二人面前。
“陛下,太子求见。”
“太子要来见咱?快让他进来!”
随后,只见太子朱标踏入偏殿内。
“父皇,陈良已经从翰林院选定官员,三天后便启程。”
闻言,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后问及一些情况。
“倒是没什么其他的问题,只是那些南方官员,或多或少心生不满。”
听闻此言,朱元璋不着痕迹的扫了一眼徐达。
“那些南方官员不知道是咱下的旨吗?”
“竟然还敢心生不满。”
“正好你徐叔叔在这,你好好汇报一下,他们怎么个心生不满。”
“诶诶诶,他们文官的事情我这个武将就不掺和了。”
“陛下,我就先回去啦。”
“你看你,怎么突然就要走?”
“我突然想起来,妙锦现在大了,要买些新的丝绸做衣裳。”
“本来答应好的事,一时给忘了。”
“嘿我说你个徐达,买丝绸这种事,还要劳烦你魏国公亲自去啊?”
“害,这不是怕下人挑选的妙锦不喜欢。”
徐达当即便告辞要走,朱标突然开口道:“徐叔,不用去了。”
“我在来的路上碰到伯母和妙锦妹妹一干人等前往集市。”
此话一出,徐达愈发着急起来。
“那我更得去了,不然她娘俩还不知道怎么蛐蛐我呢。”
“你们父子二人好好聊聊,我就先走了。”
见徐达慌慌张张离开,朱元璋指着对方的背影笑道:“这么个大将军还怕老婆。”
见朱元璋嘲笑徐达,朱标心中腹诽:你不怕?
当然,明面上还是要给足自己父亲面子。
随后,他便将陈良点将一事详细说了一遍。
“哼,这些人,一天到就知道找借口!”
“父皇,不过治理江南水患,仅靠他们那些初入翰林点官员,确实有些为难他们。”
“标儿,你可知我什么朝廷耗费人力物力去治理江南水患依然不见成效吗?”
朱标摇头道:“孩儿不解。”
“哼,那些人,钱往下拨十成,到了中书省往下拨,恐怕只能拨七成。”
“能真正用到治理上的,恐怕只有三成不到。”
此话一出,朱标顿时面露恍然之状。
“这些新入翰林的官员有没有能力咱不知道。”
“但是他们起码会竭尽心力去治理水患。”
“毕竟要是治不好,他们的脑袋就得留在奉天殿上。”
“他们可以说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干活。”
江南,周忱府内。
“陈兄,我们当真就待在这里不过去了?”
韩克忠皱眉问道。
“江南大雨,我们这一路趟了这么多泥路,先好好休息下吧。”
说话间,陈良目光扫过众人。
一路上行色匆匆,又天降大雨。
就算自己有精神,这些人也没力气了。
况且治水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此次就算前去议事,八成也议不出个什么结果。
“韩兄,你们先在这休息,我出去看看。”
“这么大雨,我与你同去。”
陈良点了点头,随即拍了于子明的肩膀。
“子明,待会儿若是周巡抚过来,记得让他想办法给咱们腾出一间客栈。”
“我们这么在这府上叨扰不好。”
于子明点了点头,陈良二人当即便要出去。
就在这时,一道身影拦在二人面前。
“二位,你们这是去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先去衙门议事吗?”
“不了,今天你们先休息,陈安,我不在,你们好生待着。”
闻言,陈安点了点头。
看着二人离开,陈安脑海中思绪翻腾,随即冷哼一声。
待陈良二人走远后,陈安当即拍了拍手。
“各位,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吧?”
“应该是去衙门议事的时候了。”
此话一出,一旁于子明当即站起身。
“陈安,陈良方才说让我们在这休息。”
“今天先......”
话音未落,陈安立即抬手打断。
“休息?我们不辞辛劳来到这里是为了治水的!”
“如果治不好水,各位都吃不了兜着走!”
“届时还朝,敢问你要怎么向陛下交代!”
陈安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目光直勾勾的盯着于子明。
于子明愣了愣,随即不再说话。
陈安说的不错,陈良带头立了军令状。
这治水原本就死一见极难解决的事情。
他们自觉就算宵衣旰食,加班加点的去干,也不一定解决的了。
若是继续待在这休息,说不定脑袋真得留在奉天殿上了。
就在几人收拾好准备前往衙门,大厅的门突然被打开。
只见周忱脚踩泥泞,就这么走了进来。
他目光不善的扫过众人。
“各位这是何意?江南事急,各位辛苦些,去衙门议事,应当耗费不了多少神气。”
“客栈我也已经让人想办法去腾出一家。”
“但各位却不肯前来,敢问何为?”
见周忱有些来者不善的味道,陈安当即走上前拱手道:“周大人。”
“我等已经收拾好,正准备前往衙门议事。”
闻言,周忱原本阴沉的脸色有些好转。
“既然如此,那位陈御史呢?”
“听说你们这次来江南治水,是他在陛下面前应承下来的。”
一旁于子明正要开口,陈安当即接话道:“周大人,陈御史和韩兄都出门闲逛去了。”
“什么!”
与此同时,另一边。
“陈兄,我们这么出来闲逛,待会儿周巡抚怪罪下来。”
“谁说我们是在闲逛?”
“你看。”
陈良手一指,韩克忠顺眼望去。
只见前方一片积水,两旁沟里也已经涨满,排水系统仿佛瘫痪了一般。
“韩兄,城内尚且如此,城外寻常百姓家该如何是好?”
韩克忠眉头紧皱。
见状,陈良轻轻一叹。
“我们还是去城外看看吧,现在农田都被水淹了,农民定然难以为继。”
两人一路顺着街道通往城外,只见有官府的人正在前方不远处发放食物。
二人对视一眼,随即走上前。
只见几口大锅中煮着粥,锅里尽是水,根本不见几粒米。
“诶诶诶!你们干什么的!”
“这些都是给难民吃的,看你们的模样,不像是难民。”
一名官兵上前拦住二人。
“我们是朝廷派来江南治水的,怎么,你们没听说吗?”
随即,陈良掏出一块令牌,官兵接过一看,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两位大人,小的失礼,不知道二位大人就是朝廷派下来的。”
“我问你,这锅里为什么就这几粒米?”
韩克忠皱眉问道,随即拿起勺子一舀,底下也根本没什么米。
“这点米,和喝水有什么区别?”
闻言,官兵苦笑一声道:“没办法,上面就拨给我们这些粮。”
“米倒是还有,问题是若全部放下去了,他们后面吃什么?”
“虽然少,但总归比没有的好。”
“放屁!”陈良当即怒斥。
“我看你们这些官兵,倒是一个个面色红润。”
“和那些灾民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此时,一旁百姓正拿着破碗排队等粥喝。
两人放眼望去,只见他们一个个衣不蔽体,面色憔悴。
有的拄拐老人还带着小孩,就指望着锅里的这点米。
怎一个惨字了得。
“大,大人,您不能拿我们跟他们比啊。”
“我们怎么能和这些灾民一样。”
“要是连我们都成这样了,这些灾民岂不是更没指望了?”
说话间,只见一旁的几名官兵正聚在一起。
一个个手里拿着热乎乎的馒头,还有一叠小菜就着吃。
“这般天灾,你们这些馒头小菜又是哪来的?”韩克忠沉声问道。
“当然是上面拨的粮,小菜应该是他们自己买的。”
“为什么不把这些分给灾民?”
“瞧您这话说的,要是我们吃不饱,哪还有力气给这些灾民拨粮?”
此话一出,陈良心中顿时怒气升腾。
“你放屁!”
“把你们手中的粮,拿出一大部分拨给灾民!”
“还有锅里煮的这些水,给我往里加米!”
“把你们今天带来的粮食分成两份,拨给他们!”
“要是还有剩,你们就都别回去了!”
说话间,臣良大踏步走到吃饭的官兵面前,一把夺过馒头。
几名官兵手里拿着一个,顿时一脸懵逼的看着陈良。
只见陈良一个个亲自发给排队的灾民。
“谢谢老爷!”
“谢谢,谢谢!”
“你们拿了这些粮食,都赶紧去屋里待着。”
“外面下雨,若是又染上了风寒,就更麻烦了。”
做为穿越者,陈良心知古代医学的落后,染上风寒那可是要人命的。
发放完粮食后,灾民们一个个千恩万谢的离去。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在众人耳边响起。
“谁把老子的粮食都发走了!”
啪!
奉天殿上,朱元璋一脸红温。
台下,一名红袍官员跪在地上,浑身颤抖。
“你们真是胆大包天!”
“江南饿死人,就是你们给耽误的!”
“来人呐,把他给咱下放到诏狱里去!”
殿外官兵立即将此人押了下去。
台下,群臣一个个噤若寒蝉,两旁御史将眼前一幕尽收眼底。
“连赈灾粮你们都敢明目张胆的贪墨,你们还是不是人啊!”
“现在事情闹大了,以为让一个人出来主动自首,你们就能躲过去吗!”
“咱要查,要彻查!”
“跟这件事情有关的,咱一个也不会放过!”
“你们现在若是主动站出来,咱兴许还不至于诛你们九族。”
“待日后若是查出来,那些百姓是怎么死的,你们会比他们死的还痛苦!”
朱元璋厉声呵斥,目光扫向群臣。
半晌,却无一人站出来。
见状,朱元璋心中怒火冲天,但表面却是一副古井无波的模样。
“看来,你们剩下还站着的每一个人,都跟此事没有任何关系。”
“好啊,那证明你们都很清廉,这是我大明朝之幸。”
听朱元璋如此说,群臣内心稍稍安定。
随后,朱元璋复坐回龙椅之上。
“既然各位都如此廉洁,那么接下来的调查也就简单了。”
“御史自会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的一清二楚。”
“你们都是铁板一块,现在谁都没贪污。”
“要是查出来,最轻就是诛九族的罪了。”
“你们就算现在想自首也晚了。”
话音刚落,朱元璋似不经意间扫视台下。
群臣中有些眉头紧皱,有些甚至战战兢兢在发抖。
反观胡惟庸等几个身居高位的人,倒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见状,朱元璋内心冷笑一声。
他们如此表现,并不代表这些事真的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要么关系不大,要么就是他们有绝对的自信。
“上一批赈灾粮已经下去了,如果那一批赈灾粮依旧有纰漏,你们知道后果的。”
就在这时,站在最前方的胡惟庸忽然往旁边走了出来。
“陛下,兹事体大。”
“陈良一下江南,就出了这么大的事。”
“江南饿死了人,若是上一批赈灾粮出了纰漏,就这么朝中还有人作妖。”
“既然如此,陈良在江南恐怕危机重重。”
“指不定那些人会干出什么事来。”
“不如陛下下旨将陈良调回来,也是为了保护他。”
胡惟庸一番话令身后群臣一个个将目光投向他。
“这个胡惟庸,到底在想什么!”
“竟然还想保护陈良,都是南方人,他竟然这么做!”
“也难怪他会让我们中一个人主动站出来,说是为了避免更多人出问题。”
“我看就是为了他自己能在陛下面前立功!”
此时,南方诸臣一个个心里开始对胡惟庸不满。
现在将陈良调回来,就更不好处理他了。
在江南这个多事之地,他们总能找到办法针对打压陈良。
甚至给他安个罪名将其处理掉。
但是胡惟庸却想着保护他把他调回来。
龙椅上,朱元璋瞥向胡惟庸,心中亦是有些疑惑。
“这个胡惟庸,竟然这么大肚,还想将陈良保护起来?”
“都是南方人,胡惟庸这意思,是跟我摆明事情跟他没一点关系?”
朱元璋蹙紧的眉头舒展开来,淡声道:“保护?胡惟庸,你这话什么意思?”
“难不成,他在江南还能有什么危险?”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家知道陛下您的威严,惧怕您的龙威。”
“若是逼急了,指不定他们干出什么事来。”
“行了,咱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但是有咱在,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绝对不敢对他怎么样。”
“况且治水赈灾还需要他处理,事后还要推行国策。”
“怎么能说调就调回来?”
闻言,胡惟庸点了点头,随即退在一边。
“行了,该调查的都察院自会调查,散朝吧。”
......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
“完了,之前饿死了人,现在又发大水,我怎么向朝廷交代?怎么向陛下交代!”
周忱一脸绝望的说道,而一旁陈良亦是眉头紧皱。
周忱交代不了,他陈良更是交代不了。
自己才刚带人至江南,才几天时间就出了两条人命。
虽然第一条人命是跟他无关,但是现在淹死了人,他又是来治水的。
这就跟他有关系了。
“如果早按我说的挖深沟,就不会出现这种事。”
陈良笃定道。
身为工科系博士,又是穿越者,陈良有的是办疏通积水。
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再加上这场雨现在大,但陈良心知其实下不多久了。
不消三天,陈良便能将所有的积水全部外排出去。
但现在排水的事情却是被一个知府压住,还得等明天议案。
“现在没时间了,周大人,先让百姓进城,不要管那个知府的意见了。”
“即刻开始挖,先将城里的积水排出去,晚了只怕还要死人。”
周忱一时间亦是慌了神,听了陈良的提议,当即便命人照做。
众人带着百姓立刻便进入城内。
一时间,城内屋檐下人满为患。
众人简单休息了一下,陈良当即命人开始挖深沟疏通积水。
“现在就这么着急的开始挖,会不会有些不妥?”一旁陈安问道。
“照着我之前画的那张图纸挖就是,现在还有什么妥不妥。”
“已经淹死人了,积水上涨。”
“再不想办法疏通积水,别到时候也把城里给淹了。”
“可是,是不是也该知会本地知府?”
“现在哪还来得及知会,巡抚大人就在这,赶快开始挖!”
“若是处理不好死了更多人,我,你们,都没办法向朝廷交代!”
见几人犹犹豫豫还没有行动,陈良当即厉声道:“你们还要不要回朝廷了!”
此话一出,众人当即呼吁众百姓开始拿工具挖深沟。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突然再不远处响起。
“都给我住手!没有我的允许,谁让你们挖的!”
皇宫偏殿内。
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内心一阵不爽。
“这都到下班的点了,自己想加班,别带上我啊。”
“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你就住宫中,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
虽然心中腹诽,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
“陈良啊,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
闻言,陈良当即摇了摇头。
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
但帝王之心不可测,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
“今天早朝的时候,咱就一直在想,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
说完这句话,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
陈良一听,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
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
“陛下,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
“既然摊丁入亩是臣提出来的,臣建议先从地方上试点。”
“由臣担任某地方官,陛下坐镇朝中指挥。”
“若是有成效,则可将此国策扩大,循序渐进。”
“只是若要施行,陛下以及群臣都要做好准备,这是一项长久的计划。”
闻言,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既然如此,明日此事便由你提出。”
“挑选几人前往地方任命,这项国策是你提出来的,那就由你在朝中指挥。”
“关于摊丁入亩的事情,咱便全权交由你负责。”
老朱一番话顿时给原本还在沾沾自喜的陈良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自己原本想借此来脱离老朱的掌控,去一个小地方当个小官。
等老朱驾崩再大展宏图,没想到对方竟然把推行摊丁入亩之事全权交由自己负责。
“你是翰林学士,虽然官位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
“这件事交给你负责,咱也放心。”
“咱会让咱的太子辅助你,若是有什么问题,可直接向太子说明。”
“要是出了大差错,咱就让你的脑袋,留在那奉天殿上。”
见朱元璋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脑袋,陈良当即唯唯诺诺退了出去。
离开皇宫,陈良不禁感慨人生之艰难。
“以前看历史还没感觉,现在亲身经历了,方知在老朱手底下为官,到底有多不好混。”
“薪俸低的可怜也就罢了,还一天到晚提心吊胆。”
“真不知道那些历史上挤破头皮都要考中进士的人到底为了什么。”
......
翌日,奉天殿上。
“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是啊陛下,施行国策,这可是大事,应该同中书省好好商议才是。”几名大臣争相开口。
“咱现在不就是让尔等商议吗?”
龙椅上,朱元璋皱着眉扫向台下群臣。
陈良自从敲响登闻鼓到现在。
无论是提出摊丁入亩的国策,还是提出南北学子之争的解决办法。
这些人每次都是以各种理由反驳推脱。
唯有零星几个北方官员赞同陈良。
这明摆着就是党争,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为国家考虑。
若非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咱真想砍了你们这些人的脑袋!
朱元璋心中不悦,脸上表情却是无悲无喜,以至于台下群臣难以察觉朱元璋的情绪变化。
“陛下,兹事体大,既然容我等商议,待日后......”
“日后?就给你们一天时间,必须商议个结果出来!”
此话一出,群臣一个个顿时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天?一天时间能探讨个什么结果。”
“陈良那小子到底给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汤,竟然让陛下这么支持他!”
而此时,站在最前方的胡惟庸却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一旁的右丞相汪广洋亦是一言不发,仿佛现在探讨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一般。
而高坐龙椅之上的朱元璋洞悉一切,怎么能不注意到自己这两位左右丞相。
“胡惟庸,汪广洋,二位为何一言不发?”
“陛下,推行摊丁入亩的国策已经是陛下决定好的事,为何还要多言其他?”
“况且,这对大明可是一项重大改革。”
“于百姓有益的事情,臣没有异议。”胡惟庸淡声说道。
“陛下,臣与左丞相有一般见解。”
见中书省两位丞相如此应答,群臣这才一个个闭上嘴巴。
连他们的顶头上司都支持,那他们说再多也没什么用。
“既然你们二人都支持这项国策的推行,那便待朝会散去之后。”
“由太子和陈良处理调派人手的事宜,在何处试点推行,用什么人,一切都是陈良说了算。”
此话一出,群臣愕然。
“陛下,让陈良到翰林院调派人手去地方任职?这,这不合适吧?”
“是啊陛下,他不过是一个御史言官,刚入翰林,对翰林院的许多事情还不了解。”
“没错,翰林院每天这么多工作,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还要抽调人手出去。”
朱元璋龙眉一皱,道:“不是还有太子陪同吗?”
“以前咱怎么没发现,你们反应这么大呢。”
“之前你们提出劝课农桑,休养生息,这些推行下去也没见这么大的阻力。”
“怎么到了摊丁入亩,你们就一个个有这么多的理由?”
“不是人手不足就是有待商榷,你们到底要干什么?”
朱元璋表面如此说,心中却是明白,就因为陈良是北方籍的官员。
而之前无论是提出国策,还是关于推行国策的工作,都是由南方集团来统一调派。
“陛下,这项国策推行起来难度太大,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况且,陈良才入翰林院两天,一届御史言官,有些大胆的想法也实属正常。”
“但并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是可行的啊。”
“是啊陛下,小规模试点没问题,但是为何要从翰林院抽调人手?”
“这项国策是他提出来的,要推行也应该由他来!”
“没错陛下!臣建议,让陈良去当宁阳县知县,就在宁阳县试点。”
“若是能做出成绩来,再扩大推行范围!”
此时,南方群臣一个个统一口径,都是让陈良去出任宁阳县知县。
听着这些人在朱元璋面前觐言,陈良乐的如此。
毕竟自己确实想要激流勇退,先苟一波再说。
“哎,只可惜老朱不同意啊。”
果不其然,朱元璋突然开口,群臣一个个顿时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