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
郁金与郁金香并不同,郁金属于中医活血化瘀药中的一种,那么郁金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下面不如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内容目录
郁金的基本信息
别名:川郁金、广郁金。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肝、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块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薄片。外表皮灰黄色、灰褐色至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切面灰棕色、橙黄色至灰黑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
郁金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郁金的功效作用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主治: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药理作用:
1.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对胆甾醇(每天给予1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每天口服郁金水煎剂10克左右,100天后血清胆甾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对照组高,磷脂升高较明显,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稍有上升,但与对照组无差异。郁金粉按134毫克/100克给予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大白鼠,血清胆甾醇及C/P值均有轻度上升,但能减轻家兔或大白鼠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患有高胆甾醇血症的兔,口服同属植物Curcuma amada的乙醚提取物,在3周内使血胆甾醇由266毫克%下降到36毫克%,C/P比值也相应下降,主动脉重量亦明显减轻,动物体重增加。
2.其他作用
郁金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用郁金挥发油乳剂作人胆囊造影时,无收缩胆囊的作用。
郁金的禁忌
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
1.《本草经疏》“凡病属真阴虚极,阴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逆,肝气不平,以致伤肝吐血者不宜用也。即用之亦无效。”
2.《本草汇言》:“胀满,膈逆,疼痛,关乎胃虚血虚者,不宜用也。”
3.《得配本草》:“气虚胀滞禁用。”
郁金的配伍
1.痔疮肿痛:郁金末,水调涂之,即消。(《医方摘要》)
2.耳内作痛:郁金末一钱,水调,倾入耳内,急倾出之。(《圣济总录》)
郁金的附方
1.治心悬急懊痛:郁金半两,黄芩一两,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生干地黄一两,大腹皮一两(锉)。上药,细锉和匀。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熬服。(《圣惠方》郁金饮子)
2.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郁金、干姜。上各等分为细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子温洒下,妇人醋汤下,食远服。(《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3.治妇人胁肋胀满,因气逆者:郁金、木香、莪术、牡丹皮。白汤磨服。(《女科方要》)
4.治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郁金烧存性为末二钱,米醋一呷,调灌。(《袖珍方》)
5.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郁金七两。米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送下。(《本事方》白金丸)
6.治痫疾:川芎二两,防风、郁金、猪牙皂角、明矾各一两,蜈蚣二条(黄、赤脚各一)。上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摄生众妙方》郁金丹)
7.治风痰: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各为末,和令匀。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馀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压之。(《经验后方》)
8.治衄血吐血:郁金为末,水服二钱,甚者再服。(《简易方论》)
9.治呕血:用韭汁、姜汁、童便磨郁金,同饮之。(《丹溪心法》)
10.治尿血不定:郁金一两,捣为末,葱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盏,煎至三合,去滓,温服,日须三服。(《经验方》)
11.治血淋,心头烦,水道中涩痛,及治小肠积热,尿血出者:生干地黄、郁金、蒲黄。上等分,为细末。每于食前,煎车前子叶汤调下一钱,酒调下亦得。(《普济方》郁金散)
12.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疼痛不可忍:郁金五个大者,牛黄一皂荚子(别研细)。二味同为散。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孙用和)
13.治谷疽,唇口先黄,腹胀气急:郁金一两,牛胆一枚(干者),麝香(研)半钱。上三味,捣研为细散。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郁金散)
14.治胆石及黄疸:郁金、熊胆、明矾、火硝。研细为丸或作散剂。每服一至三分。(《四川中药志》)
15.治肠梗阻:郁金、桃仁、瓜蒌各三钱。水煎后加麻油五两,一次温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6.治耳内极痛:郁金末,研细,每用一字,以净水调,倾入耳内,却急倾出。(《圣济总录》)
17.治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濒湖集简方》)
18.治痔疮肿痛:郁金末,水调涂之。(《医方摘要》)
19.颠狂症。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共研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20.痘毒攻心(痘疮忽由白色变成紫黑我,不出脓,日夜哭叫)。用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加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将郁金切片焙干,研为末,加脑子(炒)半钱。每服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调下。二服后毒气从手足心发出,如痈状,病乃全愈。
21.心气痛。和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22.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用郁金(烧存性)研细,取二钱,以米醋调灌能,转危为安。
23.鼻血、吐血。用郁金研细,水服二钱。不愈。再服一次。
24.阳毒下血(热气入骨,痛不可忍)。用郁金五个,牛黄一个、如皂荚子大,做成散剂,每服用醋浆水一碗煎三沸后,待温把药送下。
25.尿血。用郁金一两、葱白一握,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温服。一天服三次。
26.风痰壅塞。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共研为末。每取少许,温浆水调下。同时,以浆水一碗,漱口吐涎。可以吃一点东西压一下药味。
27.痔疮肿痛。用郁金研细,加水调匀搽患处。
郁金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蛊毒。
2.《本经逢原》:郁金辛香不烈,先升后降,入心及包络。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破恶血。血淋,尿血,妇人经脉逆行,产后败血冲心,及宿血心痛,并宜郁金末加姜汁、童便同服,其血自清。
3.《本草求真》:其气先上行而微下达。凡有宿血凝积。及有恶血不堪之物。先于上处而行其气。若使其邪其气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难消者。须审宜温宜凉。同于他味。兼为调治之。
- 黑种草子
- 刘寄奴
- 姜黄
- 丝瓜藤
- 虎刺
- 独一味
- 川芎
- 冬凌草
- 片姜黄
- 延胡索
- 夜明砂
- 藏红花
- 乳香
- 没药
- 草血竭
- 栗子
- 鸡血藤
- 牛膝
- 酒糟
- 五灵脂
- 龙船花
- 茄子
- 夏天无
- 枫香脂
- 郁金
- 山楂叶
- 朱砂根
- 茅莓
- 金叶子
- 瓜子金
- 山香圆叶
- 金慈姑
- 蓍草
- 鳕鱼
- 单刀根
- 灯盏细辛
- 亚乎奴
- 小花八角枫
- 桃枝
- 胃友
- 桃仁
- 罗勒
- 红花子
- 两面针
- 白花丹
- 九龙藤
- 铁棒锤
- 吊干麻
- 蘘荷
- 无名异
- 血见愁
- 桃根
- 川牛膝
- 黄花远志
- 白花菜子
- 益母草
- 接骨木
- 八月札
- 麦瓶草
- 红泽兰
- 王不留行
- 泽兰
- 长叶丹参
- 丛枝蓼
- 竹根七
- 丹参
- 茺蔚子
- 八宝茶
- 红花
- 小罗伞
- 凌霄花
- 紫荆皮
- 月季花
- 小叶莲
- 金雀根
- 干漆
- 斑蝥
- 卷柏
- 儿茶
- 土鳖虫
- 水稻清
- 自然铜
- 土牛膝
- 马钱子粉
- 穿山甲
- 九倒生
- 山羊血
- 景天三七
- 马钱子
- 苏木
- 九子莲
- 百步还阳丹
- 小接骨丹
- 大白药
- 血竭
- 地苏木
- 骨碎补
- 波罗蜜叶
- 壁虎
- 莴苣子
- 王瓜根
- 莪术
- 红娘虫
- 三棱
- 急性子
- 地胆
- 蟑螂
- 水蛭
- 蛴螬
- 鳝鱼皮
- 鼠妇虫
- 虻虫
- 鬼箭羽
- 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
- 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
- 金银花的功效与作用
-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
- 枸杞子的功效与作用
- 燕窝的功效与作用
-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 当归的功效与作用
- 木瓜的功效与作用
- 益母草的功效与作用
-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 罗汉果的功效与作用
- 樱桃的功效与作用
-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
- 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
- 党参的功效与作用
- 苦瓜的功效与作用
- 铁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 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
- 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
- 绞股蓝的功效与作用
- 决明子的功效与作用
- 黄精的功效与作用
-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
- 鹿茸的功效与作用
- 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 无花果的功效与作用
-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
-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 芡实的功效与作用
- 黑芝麻的功效与作用
- 杜仲的功效与作用
- 甜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 苦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 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
- 罗汉果的功效与作用
- 莲子的功效与作用
- 胖大海的功效与作用
- 决明子的功效与作用
- 花椒的功效与作用
- 银杏叶的功效与作用
- 沙棘的功效与作用
- 蝉蜕的功效与作用
- 葡萄的功效与作用
- 苦丁茶的功效与作用
-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
- 大蒜的功效与作用
- 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 肉苁蓉的功效与作用
- 白芷的功效与作用
- 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 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
-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 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 锁阳的功效与作用
- 百合的功效与作用
-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 丝瓜的功效与作用
- 金钱草的功效与作用
-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
- 鸡内金的功效与作用
- 刺五加的功效与作用
-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 酸枣仁的功效与作用
-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 小茴香的功效与作用
-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 荷叶的功效与作用
- 南瓜子的功效与作用
-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 水蛭的功效与作用
- 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
-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
- 苦参的功效与作用
-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 通脉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