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地黄是清热药的一种,很多朋友对地黄并不了解,今天不如就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下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吧。
内容目录
地黄的基本信息
别名:怀地黄。
性味: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心经;肝经;肾经。
入药部位: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大,两端稍细,长6~12cm,真径3~6cm,有的细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韧,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微有光泽,具粘性。气微,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味甘者为佳。
地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
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地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补血。
主治: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地黄的配伍
1.堕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钱,生地黄汁半盏调。日三、五服,以瘥为度。(《圣济录》)
2.吐血衄血: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猪胆汁丸梧子大,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普济方》)
3.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圣惠方》)
4.吐血不止:鳖甲、蛤粉各一两(同炒色黄),熟地黄一两半(晒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下。(《圣济录》)
地黄的禁忌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2.《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3.《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4.《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地黄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生地黄(诸经血热,滋阴退阳。蜜丸服,治女人发热成劳。蜜煎服治小儿壮热,烦渴昏沉。)熟地黄(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虚燥。同生地黄为末,姜汁糊丸,治妇人劳热。)
2.《本经逢原》:生地黄治心热,手心热,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
- 铁屑
- 问荆
- 鸦胆子
- 青葙子
- 马瓞儿
- 青果
- 白蔹
- 波叶大黄
- 金果榄
- 软水黄连
- 熊胆
- 水梨藤
- 水杨梅根
- 百蕊草
- 龙葵
- 白薯莨
- 凤尾草
- 臭灵丹草
- 绿豆衣
- 翻白草
- 翼首草
- 马尾连
- 开口箭
- 山豆根
- 白英
- 委陵菜
- 忍冬藤
- 马勃
- 绿豆
- 山海螺
- 木蝴蝶
- 虎掌草
- 一枝黄花
- 功劳木
- 紫花地丁
- 败酱草
- 羊髓
- 马鞭草
- 迎春花叶
- 犁头草
- 黄花稔
- 三叶鬼针草
- 算盘子根
- 水鳖
- 朱砂七
- 紫草
- 射干
- 人中黄
- 积雪草
- 荔枝草
- 白花蛇舌草
- 葎草
- 土茯苓
- 六月雪
- 野菊花
- 土贝母
- 金荞麦
- 贯众
- 北豆根
- 墓头回
- 大血藤
- 凤尾猪鬃草
- 金龙胆草
- 水田七
- 漏芦
- 冬瓜
- 大青根
- 番桃叶
- 石见穿
- 地柏枝
- 板蓝根
- 大青叶
- 猪胆
- 竹叶卷心
- 豆腐
- 青黛
- 菜子油
- 甘蔗
- 苇茎
- 紫茉莉根
- 小叶山鸡尾巴草
- 一点红
- 牛舌草
- 山慈菇
- 大花马齿苋
- 山药藤
- 白头翁
- 凉粉草
- 菱
- 猫人参
- 刺柏
- 腹水草
- 半边莲
- 蟛蜞菊
- 鬼针草
- 马银花
- 狗肝菜
- 大叶金花草
- 蓼大青叶
- 万年青
- 鹅掌金星草
- 苦玄参
- 山银花
- 紫萁贯众
- 救必应
- 水飞蓟
- 苦木
- 黄藤
- 菥蓂
- 云芝
- 通关藤
- 高山辣根菜
- 西瓜霜
- 杠板归
- 洪连
- 四季青
- 连钱草
- 草乌叶
- 天葵子
- 千里光
- 半枝莲
- 马齿苋
- 飞扬草
- 地锦草
- 锦灯笼
- 木棉花
- 蔷薇根
- 虾蟆
- 鸡子白
- 穿心莲
- 秦皮
- 绿豆粉
- 酱
- 十大功劳叶
- 鹿茸草
- 铁筷子
- 十大功劳根
- 大蕉皮
- 蝌蚪
- 牛耳大黄
- 三叶青
- 毛大丁草
- 天青地白
- 三白草
- 粉苞苣
- 当药
- 败毒草
- 木槿花
- 黄柏
- 黄连
- 白鲜皮
- 龙胆
- 三颗针
- 黄芩
- 火炭母草
- 石膏
- 大过路黄
- 芦竹笋
- 白背叶根
- 芦根
- 通光散
- 车桑子根
- 苦参
- 谷精草
- 连翘
- 蚌粉
- 人中白
- 秋石
- 金银花
- 知母
- 夏枯草
- 蒲公英
- 栀子
- 决明子
- 蔗鸡
- 鸭跖草
- 淡竹叶
- 天花粉
- 寒水石
- 苦地胆
- 牛筋草
- 狗尾草
- 岩败酱
- 了哥王
- 重楼
- 密蒙花
- 胡黄连
- 石地钱
- 石仙桃
- 石上柏
- 水蜈蚣
- 百眼藤
- 剪刀草
- 鱼鳖金星
- 菊花叶
- 眼睛草
- 铁扫帚
- 小金钱草
- 农吉利
- 阴地蕨
- 胡桐泪
- 地不容
- 瓶尔小草
- 酢浆草
- 黑面叶
- 苦竹叶
- 蜡梅花
- 芙蓉叶
- 蚕茧
- 打破碗花花
- 爵床
- 马槟榔
- 芭蕉根
- 萝芙木
- 三丫苦叶
- 银花子
- 藤梨根
- 狼把草
- 了哥王根
- 甘草节
- 东风菜
- 地桃花
- 海芋
- 铁锈
- 马蔺子
- 蝴蝶花
- 小叶野决明
- 桉叶
- 降龙草
- 野苋菜
- 茶树根
- 灰叶
- 金钟花
- 鲫鱼胆
- 鳝鱼骨
- 水珍珠菜
- 虫豆
- 青天葵
- 石蝉草
- 丝瓜花
- 石油菜
- 牛含水
- 黄瓜叶
- 桑叶汁
- 银柴胡
- 车桑子叶
- 金挖耳
- 金腰箭
- 丝毛毛毡草
- 阳桃
- 地毛衣
- 白粉藤
- 椿叶
- 长叶山芝麻
- 三角泡
- 桃叶
- 白接骨
- 蚯蚓泥
- 七星剑
- 金鸡尾
- 绿豆芽
- 苦瓜
- 黄瓜
- 宜昌楼梯草
- 丝瓜
- 米面蓊根
- 一朵云叶
- 灰藋
- 淡竹壳
- 朱砂莲
- 冬瓜叶
- 菱叶
- 磨盘草
- 老蜗生
- 铧头草
- 菱茎
- 铁苋菜
- 牡蒿
- 功劳子
- 扁豆叶
- 点地梅
- 天水蚁草
- 乌蔹莓
- 余甘子
- 太白菊
- 鲎肉
- 大理菊
- 蜜桶花
- 仙人掌
- 中华蹄盖蕨
- 水白蜡
- 干岩矸
- 马牙七
- 石腊红
- 尖叶小羽藓
- 石萝藦
- 水杨梅
- 地菍
- 小叶鼠李
- 大叶马尾连
- 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
- 马齿苋的功效与作用
- 金银花的功效与作用
-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
- 枸杞子的功效与作用
- 燕窝的功效与作用
-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 当归的功效与作用
- 木瓜的功效与作用
- 益母草的功效与作用
-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 罗汉果的功效与作用
- 樱桃的功效与作用
-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
- 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
- 党参的功效与作用
- 苦瓜的功效与作用
- 铁皮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 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
- 麦冬的功效与作用
-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
- 绞股蓝的功效与作用
- 决明子的功效与作用
- 黄精的功效与作用
-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
- 鹿茸的功效与作用
- 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 无花果的功效与作用
-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 夏枯草的功效与作用
-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
-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 芡实的功效与作用
- 黑芝麻的功效与作用
- 杜仲的功效与作用
- 甜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 苦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 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
- 罗汉果的功效与作用
- 莲子的功效与作用
- 胖大海的功效与作用
- 决明子的功效与作用
- 花椒的功效与作用
- 银杏叶的功效与作用
- 沙棘的功效与作用
- 蝉蜕的功效与作用
- 葡萄的功效与作用
- 苦丁茶的功效与作用
-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
- 大蒜的功效与作用
- 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 肉苁蓉的功效与作用
- 白芷的功效与作用
- 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 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
-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 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 锁阳的功效与作用
- 百合的功效与作用
-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 丝瓜的功效与作用
- 金钱草的功效与作用
-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
- 鸡内金的功效与作用
- 刺五加的功效与作用
-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 酸枣仁的功效与作用
-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 小茴香的功效与作用
-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 荷叶的功效与作用
- 南瓜子的功效与作用
-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 水蛭的功效与作用
- 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
-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
- 苦参的功效与作用
-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 通脉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